西南大学举行向仲怀院士从教周年暨蚕桑学科发(4)
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向仲怀院士回忆说:1958年大学毕业恰逢“大跃进”,之后又遇“文革”十年,因此前20年总体是在动荡的背景下接受锻炼,而我们这个学科和我们的成长,

向仲怀院士回忆说:1958年大学毕业恰逢“大跃进”,之后又遇“文革”十年,因此前20年总体是在动荡的背景下接受锻炼,而我们这个学科和我们的成长,还是靠改革开放这40年。向仲怀院士特别从自己的老师蒋同庆教授讲起。蒋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出国留学的蚕桑学者,研究家蚕遗传基因,抗战时期从日本回国,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,他始终视蚕如命,经历无数曲折,才把一批家蚕基因资源保存下来,而中国其他地方的都在这个过程中断绝了。尤其是文革期间蒋先生被打成右派,关进牛棚,受到包括自己学生在内的大量冲击。改革开放后,蒋先生重返岗位,他不计前嫌,一视同仁耐心指导、帮助包括冲击过自己的青年人的成长,为学科培养人才,继续坚持家蚕基因研究,又为国家工作了整整十年,直到1988年去世。这十年,实际上奠定了蚕桑学科发展的宝贵基础。向院士说:蒋先生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,和为了事业能包容一切的胸怀,这两点一直是自己为之感动和坚持的优秀品质。“为什么自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其他地方给我好位置我也不去呢?因为我总觉得,蒋老先生教给了我们这些,又教了我基因库这一整套,我去了,对不起老先生,也对不起学校。”向院士说。

蚕桑学科每十年上一个台阶。1988年开始,向仲怀教授负责完成了中国蚕桑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,又主持了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,并真正建立起一个学科团队,把家蚕基因库这项研究发展壮大了,在蚕桑领域获得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,建立了第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,建立了博士点等等,是一个爆发的十年。1998年以后,蚕桑分子生物学研究总体上是为做基因组打下基础,2003~2008年,完成了家蚕基因组计划的主体工作,从框架图到精细图。这是学科新的突破时期,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。向院士仔细回顾了筹划家蚕基因组计划的整个过程。“为什么排除一切障碍都要做家蚕基因组?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”,向院士一如当年斩钉截铁地说。最近十年,则是蚕学研究成果井喷式涌现的十年,又完成了桑树基因组、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,使得我国蚕桑学科完全在新的水平上、新的格局下发展,并在此期间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。向院士强调:“今天的一切,得来不易”。

向仲怀院士特别对培养了自己的蒋同庆教授表示深切缅怀。他希望年轻一代要向蒋老先生的精神学习,传承优良的传统,担当发展的使命。向仲怀院士语重心长地说:“在发展过程中,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当前也面临很大的危机。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,不只是我们学科的,更是学校的,更是我国全行业的,它牵涉到我们蚕桑学科的继续发展,也牵涉到学校双一流建设,应该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,不计个人得失,摒弃前嫌,把我们的工作做好,把这个事一定做好”。向仲怀院士表示:“我感谢大家对我这几十年来的肯定和关心,我更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结果,能够不愧对我们国家乃至世界蚕业科学和产业发展赋予的新的使命。尽管我该修养了,但只要是学科需要、学校需要,我还是会尽力”。

向仲怀院士告诫晚辈:“如果你们做了达不到要求的,你们将要负历史的责任。全国都在看,你们要自己去面对,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。特别是在我们的研究上(如果没做好),最后受影响的是你们,以后挨骂的也是你们,你会受全国蚕学的,也会受全校的辱骂。所以,我希望千万要记住,决不能成了享祖宗的福、断子孙的路”。向仲怀院士最后说:“我也希望学校大胆的实施各种计划,使我们这样的一个工作留下千古美名,留下一个千古流芳的重点实验室,名扬世界的一个重点学院。你们年轻人也成为名扬四海的科学家”。在温馨、热闹、真诚、感恩、感动的氛围中,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。

文章来源: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ebsfdxshkxxb.cn/qikandaodu/2021/0611/1281.html



上一篇:理论界掀起研究新思想高潮
下一篇:浙江省药用植物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技术重点实

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投稿 |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|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版面费 |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